2023级本科生、学院学生会主席团成员 张昊昀:铭记历史,砥砺前行。阅兵现场,礼炮轰鸣,国旗飘扬,当抗战老兵的车队缓缓驶过天安门时,我肃然起敬,他们虽白发苍苍,但精神不减,胸前的勋章闪耀着不朽的荣光,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,更是民族的脊梁。各式先进武器装备的亮相,彰显了我国国防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军事实力的显著提升。回顾历史,新中国成立之初,我们面临西方技术封锁,如今却能实现从仿制到完全自主研发的跨越,这其中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。这场阅兵让我深刻体会到和平的来之不易,作为新时代的青年,我们应传承红色基因,以实干精神投身国家建设,将个人奋斗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。
2023级本科生、学院团委学生副书记 韩丰泽:阅兵不仅是军事力量的展示,更是中国和平发展的宣言。作为新时代青年,我将铭记历史,缅怀先烈,努力学习,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世界和平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2023级本科生、学院学生会成员 苏朝群:这场气势恢宏的阅兵,不仅是国家强大的生动体现,更是对历史的致敬、对和平的守护。我们新时代青年定当继承先烈遗志,将爱国情怀转化为奋进动力,用专业知识报效祖国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!此生无悔入华夏,来世还生中华家!
2024级本科生学生会主席团成员 杨青松:本次阅兵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阅兵编组无人化、自动化的特点。作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,我格外关注无人作战群、智能装备方队和空中梯队中展现出的先进制造技术。从无人侦察机到智能对抗系统,从高超声速导弹到电磁弹射技术,这些装备不仅是国防现代化的象征,更是中国高端制造业和智能制造技术飞速发展的集中体现。此时,我深刻认识到,我所学习的专业知识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相连,未来唯有刻苦钻研,才能为“中国智造”贡献青春力量。
2024级本科生 何星源:在本次阅兵中亮相的各类新型武器装备令人大饱眼福。那一句“打击范围覆盖全球,维护太空永久和平”振聋发聩,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力量!作为一名中国人,有着这一道由人民信仰所铸就的钢铁长城的守护,又怎能不骄傲,不自豪呢?
2025级本科生 黄钰翔:随着庄严的军乐奏响,装备方阵以不可阻挡的气势驶来。这些装备中,不少是代表现代战争形态演变的最新成果,还有一些是举世瞩目的国之重器。此次阅兵更加激励着我好好学习,练好本领,未来投身于制造强国与科技兴国的时代浪潮,为建设更强大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!
2024级本科生 田皓宇:我被一些阅兵式背后的故事深深打动:没有音乐伴奏的国旗护卫队,只能自己踩鼓点;3名“90后”旗手,第一个走过天安门接受检阅;海军方队的平均年龄不到21岁······他们的青春与激情感染了屏幕前的我,我也下定决心要利用自己的青春报效祖国!阅兵式让我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,强大的祖国就是我们的坚实后盾!我把今日震撼化作明日科研动力,让和平握在青年手里的实验台。
2024级硕士生、学院学生新闻中心负责人 蓝天茹:那一面面迎风飘扬的旗帜、一个个撼动山河的方阵,都凝聚着无数先辈的舍身忘死、无数匠心的默默耕耘、无数战士的艰苦奋斗。和平从不是命运的馈赠,强大也非历史的偶然。阅兵,不仅是国防力量的展示,中国人民维护和平、捍卫和平的力量彰显,更是一部浓缩的民族奋斗史,从站起来到富强,它是千千万万人负重前行、接续奋斗的果实,是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。“大国重器”不仅是国防的钢铁长城,更是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生动见证,与我日夜所学的设计、制造、创新,如此血脉相连。作为学生新闻中心的一员,镜头与笔端,不仅是记录,更是传承与发声,如何把这场阅兵带来的震撼与感动,背后的科技自立、工匠精神,以及一个民族的自信与从容,真实而深刻地传递出去——是我们坚守宣传阵地的责任,也是我们必须握紧的传播使命。
2024级硕士生、学院研究生会成员 康雯:看着受阅部队步伐整齐、口号嘹亮,心中涌起无限自豪。刘老庄连、雁门关伏击战英雄连等英雄方队,他们擎起的旗帜,是先辈们用热血铸就的荣耀,诉说着那段不容忘却的历史。作为新时代的青年,我们肩负着时代赋予的使命,我定会以先辈为榜样,努力提升自我,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2024级硕士生、学院学生党建工作中心成员 曹天赢:作为工科研究生,深知这场盛大的阅兵背后凝聚了无数科研工作者攻坚克难、精益求精的成果,是“科学家精神”最生动的教科书。此次阅兵让我们深受鼓舞,也感到肩上的责任,希望未来也能用自己的技术,为国家的强盛贡献一份实实在在的力量。
2024级硕士生第四党支部书记 丁海南:天安门广场的礼炮声犹在耳畔,阅兵将士的铿锵步伐仍在心中激荡,作为党员,我们既是历史的见证者,更是新时代的参与者、建设者。要时刻以更高标准要求自己,提高政治站位,增强道路自信,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热血与忠诚。
2025级博士生、FOCUS团队队长 游子震:最让我震撼的是众多首次亮相的新装备和兵种方阵。从“小米加步枪”到“信息化装备”,从“万国牌”到全部国产现役装备,从单一兵种到信息化时代催生的多元融合力量,这条发展之路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不屈奋斗。背后是无数科技工作者日夜攻关,是千万个工程师在0.01毫米间的执着,才托举起大国重器的庄严。